近几年上海引种外来绿化造林树种引发的思考——写在冻害调查之后
发布者:韩玉洁 发布日期:2005-02-23 点击次数:804871
引言
林木引种是指引进驯化外来树种,选择优良者加以繁殖推广。树木引种驯化是人类利用、改造和保存树木资源的重要手段。从外地(包括外国)引种树木,不仅可以丰富本地区的树种资源,改善自然景观,而且可以不断选育出优质适生的新树种或品种,为本地区的绿化林业建设服务。
我国先后从国外引进了千余种优良树种(品种),其中具有推广价值的达200种以上,已广泛应用于生产的有几十种,许多树种已成为我国主要造林树种,极大丰富了我国树种资源。我国常见的桉树、雪松、广玉兰、悬铃木、池杉、落羽杉、美洲黑杨、相思、湿地松、火炬松、刺槐等树种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这些树种已经在我国的林业生产和国土绿化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上海市绿化林业部门也很重视外来树种的引种驯化工作,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市林业总站于2003年3月在宝山区罗店镇建立了上海市森林植被种质资源基地,拟通过品种的引种、收集、观察筛选与资源项目的功能开发,为上海市郊区造林、城区绿化和2010年“世博会”服务。到目前为止,共引进500多个品种,部分品种已表现出早期适应性,需要继续进行区域性试验。为营造“春景秋色”,市园林科学研究所2004年先后从加拿大、日本等引入三十多种彩色树,包括红色的北美枫香和红花七叶树等,金黄色的金叶梓树、金叶皂夹、北美栎树等并已着手开展彩色树种植、养护等相关科研攻关。市植物园也专门设立了引种室,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引种工作,从国内外成功引种了许多树种,在林木引种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
近年来,上海把林业建设作为城乡生态建设的主战场,林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随着上海绿化规划的全面实施,城乡绿化、造林用苗木需求量迅速增加,许多苗木企业审时度势,在新、奇、特、优植物上大做文章,不经科学论证,盲目从国内外引种许多新的林木品种,有的品种甚至未经审定随意加以推广。从目前来看,新品种的引进虽然极大的丰富了上海的绿化、造林树种,但是也存在着较大的隐患,如树种适生性和生态稳定性问题等。
2003年1月~2005年1月上海均出现了冬季低温天气,尤其是2004年底,上海遭遇了多年未遇的大雪,市区最低温度普遍低于-5℃,郊区极端低温达到-7℃以下。市林业总站连续三年组织技术人员对我市近年来引种的绿化造林树种展开冻害调查。调查对象主要为木兰科、棕榈科、杜英科、樟科的一些常绿乔木树种,调查地点以郊区为主、市区为辅。调查结果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⑴ 郊区苗圃地或空旷地树种的冻害率和冻害程度远远大于市区。受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城郊温差高可达5—6度,从而造成同一树种在郊区冻害可能很严重,而在市区则轻微受冻甚至“安然无恙”。以华盛顿棕榈为例,2005年在松江区一处苗圃地调查,华棕在没有采取任何防寒措施的情况下,有90%出现II级以上冻害;而在市区梅川路调查,华棕只有少数叶缘出现轻微冻害。因此在选择市区绿化树种和郊区造林树种时应有所区别。
⑵ 树种受冻害情况呈逐年减轻趋势。在三年的跟踪调查中发现,所调查的这些树种每年的冻害率比往年有所降低,冻害程度有所减轻,说明引种的树种在上海都有一个适应过程。从栽植季节来看,春季栽植苗木较秋季或初冬季节栽植苗木发生冻害的情况较轻。
⑶ 同一树种不同苗龄和不同种源,其受冻害程度不同。同一树种,苗龄对冻害程度也有影响,一般来说,随着苗龄的增加,苗木抗寒能力相应增强。同一树种不同种源受害情况不同,以杜英为例,2005年在崇明县某苗圃调查发现,相邻栽植的两株杜英有一株出现II级冻害,另一株则无冻害情况发生,这就是不同种源引起的个体受害差异。
此外,调查中还发现了一些问题,现攫取一二,希望引起了大家共同的关注和思考。
图一 何时掀起你的盖头来?
这是某公司从我国南方引进的几种棕榈科植物,在苗圃地可以如此进行精心呵护以防止其遭受冻害。但是要考虑到这些树种最终将用于绿化造林,这样的防冻措施无疑会大大提高林木冬季养护管理成本,而且也将造成冬季视觉污染和景观污染。
图二 当树木也住进“房子”里……
这是某区县花巨资从南方引进的热带植物,入冬之后,这些树种不仅穿上了“冬衣”,还住进了特地为它们搭建的“房子”。如果树木也需住房,那么我们离创建生态城市目标的距离是不是越来越远了?
图三 为了您自己的利益,引种开发需慎行
上海某公司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热带或南亚热带绿化树种,由于不经科学论证盲目引种,不经试种和驯化就扩大栽培数量,04年岁末的急遽降温致使该公司露地栽培苗木冻害率达到95%以上,损失惨重。图片上为同一种树种的一年生小苗和两年生小苗,可以看出,-7℃的低温已经超过了该树种的临界温度,无论是否采取常规防冻措施,已经于事无补。因此,建议苗木公司(或企业)引种外来树种时先到绿化林业技术部门进行咨询,以科学的引种驯化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所引树种要经过驯化和适应性改良后再扩大繁殖和推广数量,以免造成不必要
--来源:【上海市林业总站】